發布時間:2023-07-19
新民晚報訊(記者楊潔)文蛤是江蘇灘涂傳統養殖的主要貝類之一,享有“天下第一鮮”的盛名,具有較高的經濟價值。上月底,由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東海水產研究所牽頭的“海上風電場工程生態修復項目”,在江蘇蔣家沙竹根沙泥螺文蛤國家級種質資源保護區的核心區海域開展文蛤的增殖放流活動,放流文蛤規格大于4厘米,總數量超過200萬只。
圖說:增殖放流現場受訪者供圖
據悉,保護區位于江蘇省蔣家沙竹根沙海域,是由輻射沙洲、貝類資源、浮游動植物、底棲生物組成的生態系統,2007年12月12日由農業部批準建立,是以江蘇海產經濟貝類為主的水產種質資源保護區。
增殖放流文蛤可以增加保護區文蛤的資源量,維護水產種質資源的多樣性,提高文蛤自然種質的可持續繁育水平,間接促進、保障江蘇文蛤人工養殖產業的發展。文蛤的增殖放流活動以實際行動養護海洋生物資源,保護漁業生態環境,堅定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積極探索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的新路子。
接下來,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東海水產研究所還將在保護區開展文蛤增殖放流后的現場調查工作,評估增殖放流對文蛤種群數量,改善和優化水域的群落結構的貢獻。
(稿件來源:《新民晚報》,2023年7月19日)